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通讯员 宋思洋
对联,又称楹联、春联、对子等,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样式。对联短小凝练,讲究对仗、平仄、用典,且与诗赋文章、书法篆刻、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等密切互动,与日常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
一副对联,既能登高望远描绘风景,也能品评人物纵论古今;既可承载政治评判与学术见解,亦能抒情言志,彰显文人雅士的风雅趣味。在普罗大众的冠婚丧祭等人生仪轨中,对联更是传递祝福、表达哀思、凝聚人情的重要载体。这种独特的对称之美与精炼之语,使其成为连接雅俗、沟通古今、承载情感与意志的关键文化符号。
近日,著名文史专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程章灿的新著《对联课》(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出品)正式出版。该书以其在南大开设的“对联课”讲稿为基础,精心修订而成。全书通过十二讲系统拆解对联艺术,从起源典故到平仄修辞,从园林题额到新春门联,将这一刻在中国人文化基因里的文学样式娓娓道来,堪称一堂听得懂、用得上的传统文化必修课。
程章灿教授与对联教学渊源颇深。20多年前,他就在“韵文格律与习作”课程中讲授对联。2022年春季重启的“对联课”则大胆创新,采用“DIY课程”模式——学生自主选题、创作实践,如同“食客点菜”“玩家闯关”。这种模式成功吸引了跨文理工科的学子,让年轻人重新认识到“对联”这位“千龄老者”的广博精深与永恒魅力。
程教授开课的初衷,是希望大众真正理解对联这一文艺样式,具备鉴赏优劣甚至订正润色的能力。他强调,当今社会诸多场合仍需对联,《对联课》的目标正是让读者掌握鉴赏与写作要领,在传承中创新,使古老的对联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对联课》如同一把解读千年对联文化的钥匙。它系统梳理了这门“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的艺术,将散见于典籍、镌刻于门楣、活跃于生活的对联,升华为理解中国人精神世界与审美情趣的鲜活样本。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引导读者跨越“看得懂”与“写得好”之间的鸿沟,更在于赋予大众在当代生活中激活、运用乃至创新这一古老艺术的能力。
合上书本,读者收获的将不仅是撰写、品评对联的要领,更能体悟那方寸天地间蕴含的深厚哲思与隽永诗意。《对联课》不仅是一门精品课程的结晶,更是赓续中华文脉、让对联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的重要桥梁。
大牛时代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