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曹玥 陈骁
为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印见荣光——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全国职工篆刻作品展”正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隆重展出。7月3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活动“《印见荣光》大展怎么逛?策展团队深度解读展览奥秘”举行,直播中,主持人和嘉宾带领观众云端解码篆刻艺术与百年工运的创新融合。
篆刻为媒,铭刻百年工运荣光
作为国内首个以职工篆刻艺术为主题的专题展览,“印见荣光”通过500余件篆刻作品,全景展现了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工运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展览中,一方方精心雕琢的印章,一枚枚致敬劳模的佳作,或雄浑古朴,或精巧灵动,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生动诠释和大力弘扬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北京歌华传媒集团艺术总监李丹阳在直播中介绍:“篆刻的方寸之间,浓缩了劳动者精神的永恒印记。我们希望通过‘以印叙史’的方式,让观众从刀笔纵横中感受工运历史的厚度与温度。”
守正创新:传统技艺对话时代主题
上海中国书法院副院长、西泠印社社员王琪森在解读作品时指出,此次展览从陈列设计、结构布局到印章色彩、印材选择可谓是精湛精到、琳琅满目、瑰丽多姿。这正是先进的大众篆刻理念激活了传统印学的创作能量,当代的科学技术开拓了篆刻艺术的多元载体,从而使大众篆刻拥有高科技的先进作用及社会化的普及推广强大效能。
正是大众篆刻的高科技运用使原本“象牙塔中的篆刻艺术”插上了普及推广、多种应用的腾飞翅膀。各种篆书字体、刀法选择、章法构成、风格呈现等都可以得心应手地完成。在更大的受众范围与更广的传播时空中,打破了国界的局限,使大众篆刻能“出圈”走向国际,从而沟通世界,创造未来,为中外文明的交流架起艺术的立交桥。
跨界融合:青年艺术家的当代表达
青年艺术家刘双将传统版画艺术与现代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在短短半个月内完成百位全国劳动模范的肖像创作。在为百位劳模绘制肖像时,刘双团队并非采用单一风格,而是根据劳模的职业特点、精神气质和历史背景,巧妙地选择了铜版画、木刻、白描、篆刻四种不同的技法进行呈现,让每一幅肖像都独具神韵,将劳模形象转化为极具张力的视觉符号,展现了篆刻艺术的无限可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传统+新锐”的合作模式,西泠印社的资深篆刻家与上海的青年写实艺术家团队联袂创作。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代际协作”,在风格融合上碰撞出了非常有意思的火花。传统艺术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章法逻辑与刀法经验,比如如何处理线条密度、如何保持篆意中的节奏和韵律,刘双团队则引入了现代视觉图像结构、人物光影叙事乃至AI辅助设计等手段,强化了人物形象的时代感和叙述性。
直播间刮起“篆刻热潮”
直播中,嘉宾们还就网友关心的围绕“零基础如何欣赏篆刻”、“职工艺术创作趋势”等话题,进行了生动解答。多名网友表示,“种草了大众篆刻”“期待能亲自设计、制作一枚独属于自己的印章。”
主办方表示,此次直播旨在打破艺术展览的时空限制,让篆刻这一“小众”艺术走入大众视野。展览将持续至7月31日,线下参观者可参与篆刻体验工坊等配套活动。
大牛时代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